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工作动态

学术活动 | 第二届全国宗教学博士后论坛召开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5日 【字体:

 

第二届全国宗教学博士后论坛 ——“宗教学的传承与创新”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娓)9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宗教学博士后论坛在线上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宗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委会秘书长李晓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致辞。郑筱筠表示,中国宗教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问题意识导向,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她回顾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人才培养历程并指出,第二届全国宗教学博士后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得以顺利举行,举办论坛的初衷是与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探索一个更好地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路径,为全国宗教学界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而此次论坛组织上最大的亮点在于,发言者均为博士后,评议人均为博士后合作导师,并采取“双导师点评”的方式,拓展评议互动的深度。“博士后发言,导师点评”延续了“树新人、传帮带”的方式,旨在达到“名师点拨,稳步向前”的效果,使博士后研究人员撞击出学术火花,更深入地开展研究。李晓琳在致辞中强调了院博士后制度在“出顶尖成果、出拔尖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实施“博士后创新项目”以及举办全国性博士后学术论坛的情况。她还指出,随着宗教所博士后招收规模不断扩大,宗教学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不断丰富,途径不断拓宽。为探索培养人才的有效路径,要与各高校、研究机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培养路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宗教学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博士后等青年学者责无旁贷。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郑筱筠所长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院博士后管委会秘书长李晓琳致辞

    论坛邀请了16位博士后合作导师参加,采取“双导师点评”的方式进行学术点评。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修平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方文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丽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院长、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刘成有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宗教学系主任陈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研究员、佛教研究室尕藏加研究员、基督教研究室周伟驰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曾传辉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建欣编审、佛教研究室主任纪华传研究员、宗教艺术研究室主任嘉木扬·凯朝研究员等博士后合作导师进行了点评,此外,中国社会科学基督教研究室主任唐晓峰研究员、宗教艺术研究室何劲松研究员、当代宗教研究室主任陈进国研究员、儒教研究室主任赵法生研究员、宗教学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梁恒豪副研究员、数字人文宗教与宗教舆情研究室副主任李华伟副研究员等分别主持了各个分组会议。 

    全国5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读博士生报名参加此次论坛,经过专家评审,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等博士后流动站的24位博士后进行了会议发言。 

与会专家合影

    本次论坛发言分为6组,议题多元,涉及佛教、道教、民间信仰、基督教等传统研究领域,但整体上紧密围绕“宗教学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在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研究内容、理论方法、话语体系等各方面都凸显跨界性与创新性。例如,尝试对经典文本进行新解读、探索宗教思想古今关联或中外互动的新视阈、采用新方法研究传统仪式、关注热点问题和宗教治理的新经验、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探讨宗教学的话语体系建设等,充分展示出宗教研究的跨学科视野、多维研究方法和宗教学理论的新拓展。正如多位博士后导师谈到的,博士后阶段正是精力最旺盛、思想最活跃、研究能力最强的阶段,是研究成果质量与数量双重突破的阶段,论坛发言呈现了一代学人的学术素养、时代担当和新风貌,展示了宗教学发展的蓬勃生机。在论坛互动中,“导师”们的评议更是精彩纷呈,注重从学术史、理论对话、研究方法、研究议题的深层关联、具体研究思路如何深入等方面进行悉心指导,为青年学人打开更广泛的研究视野。这样的“传帮带”既体现设置全国宗教学博士后论坛的初衷,又真正贯通了此届论坛“传承与创新”的主题。

    闭幕式上,范丽珠进行了学术总结。她建议青年学者开展宗教学研究要注重前人的进展,注重积累,要下苦功夫去了解宗教本身和宗教信仰的历史脉络,掌握当下文献和历史文献,既了解宗教在正史中的存在也注重宗教在非正史中的活动,要在田野研究中去发现问题。结合论坛主题,她进一步指出,在宗教学的传承方面,年轻学者要学习老先生做学问的“笨拙”方法,注重对传统文献和学术史的掌握,要有传承的深度;在创新方面,尤其面对来自西方的话语,青年学者要有理论自觉,通过中国经验来发展既有的理论与概念,要有勇气来打破既有范式,形成理论创新,做出中国经验对宗教学学科发展的贡献。郑筱筠在闭幕致辞中总结了此次论坛的特点,第一是“新”,体现了宗教学研究的前沿性、开拓性和创新性,也体现了组织学术论坛的新形式;第二是“高”,发言人和评议人都体现出高学历、高水平、高视野,把学术研究推动了新高度,论坛本身的组织和举行也体现出高起点和高规格;第三是“严”,“双导师”的评议既精准又深刻,对年轻学者而言,是鞭策,是鼓励,是肯定,更是一种荣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嘉木扬·凯朝主持了论坛闭幕式。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