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管理
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2007.11)

  9 月 25日 至 26日 ,中宣部干部局在重庆召开了全国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出席会议并致辞,全国 31个省、市、自治区和 14个中央文化新闻单位的代表与会。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王苏粤、局长助理钱伟参加了会议。王苏粤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交流发言,作大会交流发言的还有上海市、山东省、重庆市、青海省、浙江省等五个省市。
 
         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中宣部这次召开全国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非常及时,非常必要,体现了中宣部对全国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必将有力地促进全国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下面就我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大家作个简要的汇报。 
  我院历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特别是在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出台以后,我院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工作。 2005年 5月 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了我院专题工作汇报。胡锦涛同志强调:“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关键在人,在于抓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根据总书记指示,我院围绕“出成果,出人才”的中心任务,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建立人才工程等 6大工程,启动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一、不断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1 、建立学部委员制度,推出学术大家
 
  为有效整合我院的研究力量与学术资源,强化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研究的组织协调机制,推出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贯中西、成就卓著的学术大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建设, 2005年我院组建了文史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等 5个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是院务会议领导下的学术指导、学术咨询和科研协调机构,学部委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2006年,经院属各单位民主投票推荐,院推选工作小组和院党组反复讨论、研究、征求意见,推选委员会召开大会无记名投票,最终确定 47名在职学者当选首批学部委员, 95名离退休老专家当选荣誉学部委员。 47名学部委员占我院在职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 7%; 95名荣誉学部委员占我院离退休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 9%。 
  成立学部,推选学部委员,是社科院内部管理体制和对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学部委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尊重和支持资深专家和知名学者,有利于扶持和用好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有利于培养和提携青年优秀人才和学界新秀。
 
  2 、规范职称评审制度,强化精品意识
 

  我院从 1978年恢复职称评定以来,经过不断探索、改革、调整,逐渐规范了职称评审制度。在评价标准上始终坚持成果的质量意识;在评审方式上实行同行评价,强调行业认可;在评审过程中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我院对科研成果实行“精品战略”,在职称评审中实行了代表作制度,即参评人在职称评审时以最能代表自己学术水平的著作参评,而不是以发表成果的数量为依据;在评审中实行参评成果公开和评审结果公示的“两公开”制度。同时,还实行了同行专家推荐制、答辩制、异议申诉制。我院职称评审制度的完善,为整个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科研人员确立正确的科研态度、形成扎实的良好学风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

  3 、制定科研津贴改革方案,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由高、中、初三个等级构成。我院高级职称人员集中,超过专业人员的 50%,为了改变高级职称人员的平台状况,建立效果更加突出的竞争激励机制,我院于 2004年出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业人员津贴制度改革方案》,将专业人员津贴等级划分为十一档,其中,正高级职称分四档,分别是特档和一、二、三档;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各分为三档,初级职称为最低档。经过评选,我院享受专业人员津贴正高级特档 33人,占正高级专业人员的 5%。 
  津贴制度的改革在专业人员尤其是高级专业人员中建立起了竞争激励机制,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改善了专业人员的待遇。这项改革得到了我院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和专业人员的认可及支持。我院科研津贴档次的设置与人事部 2006年印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基本一致,为下一步专业人员分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1 、开展国情调研,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国情调研是社科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陈奎元院长提出:“参加调研的人员应以科研人员为主体,同时注意安排和吸收新提拔的干部、后备干部、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和新入院的青年科研人员参加调研,将调研活动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我院的调研项目主要分三类,一是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的国情调研重大项目;二是由院协调,按照统一规划,由各方面分别实施的国情专题考察活动;三是由研究所独立承担并负责组织的研究所国情调研项目。 
  2006 年,我院共有 1862人次参加国情调研工作,赴 28个省(区、市)的 499个市县,召开 598次座谈会,考察工厂和各类学校 1408个(所),深入居民家庭 8641户,访谈 13833人次,发放调查问卷 52142份,完成各类调研报告 186份,考察体会或心得 212份,整理文字数据资料 1578份,音像数据资料 888份。 
  开展国情调研是进行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国情调研不仅使广大科研人员了解了国情、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科研人员克服浮躁的风气,建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2 、实行倾斜政策,扶植青年人才成长
  

  青年是社科院的未来。我院十分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扶植青年人才成长的措施。如对新入院科研人员实行课题学术助手制度和导师带培制度;各单位在申报重大课题时,吸收一定比例的青年科研骨干参加;设立青年科研启动基金,用于资助新入院的青年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知识准备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帮助他们在来院初期顺利启动科研工作;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优秀科研成果出版,并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培养国际交流人才,每年利用我院的经费和开拓其他渠道选送 100名青年骨干出国进行中长期的培训,等等。这些措施对广大青年科研人员更快地进入研究角色、熟悉科研环境和研究方法、提高科研水平、树立优良的学风起到了积极作用。 
  研究生院和博士后流动站是我院重要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研究生院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注重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培养我院的后备人才上,将人才培养的方向与我院学科建设相结合,重点招收和培养我院重点学科的急需人才。从研究生院成立至今,已培养博士、硕士毕业生 5700多人,其中有 1000余名毕业生留在了我院工作。我院博士后流动站始建于 1992年。截至 2006年底,我院累计招收博士后 857人,出站 374人,其中近四分之一留我院工作。这些毕业研究生和出站博士后为我院的科研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使我院科研队伍不断得以充实。其中许多人取得了显著科研成绩,成为我院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中坚力量。
 
  3 、打造高素质管理人才,更好的为科研服务
  

  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我院两支队伍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管理人才的培养除各项岗位专业培训外,还通过实行优秀管理人员评选、到地方挂职锻炼、参加 “博士服务团 ”服务西部和革命老区、举办公共管理硕士( MPA)研究生班、开设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培训班等措施,使广大管理人员坚定了政治信念,增强了服务科研的意识,提高了管理水平。 
  为了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给青年骨干压担子,在实践中增长他们的才干,我院建立了所局长助理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条件成熟后,适时提拔到所局领导岗位。这个制度的实施,为青年管理人员搭建了锻炼组织能力、提高管理水平的平台。此外,对后备干部人选,有计划地安排党校学习;根据需要安排国内外培训、进修和考察;有目的安排到重要岗位锻炼;鼓励轮岗交流或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通过以上措施,帮助后备干部丰富阅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更好地锻炼成长。

  三、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环境

  1 、坚持党管人才,紧紧把握人才工作的政治方向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我院研究所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各级党组织在为科研提供组织保障、把握科研方向、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紧紧把握住人才工作的政治方向,保证了我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顺利进行。我院每年举办新入院人员培训班,对新录用人员进行政治教育和职业培训;每两年举办新任所局领导干部培训班,由院党组成员亲自授课,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此外,我院党校每半年有计划的对研究室主任、中层管理干部进行培训。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坚定了他们的政治信念,为今后更好的从事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保证。
 
  2 、加强学科建设,使学科调整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加强学科建设是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我院近年来在保持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金融研究所、国际法研究中心、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等机构,调整优化了学科结构和布局。学科建设最终体现在研究室的建设上。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律,我院规定研究室至少由 5人组成,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少于 2名,在研究室内实行学术助手制和导师制,以老带新,培养青年人才。另外,我院对梵文、西夏文等“绝学”及西班牙语等薄弱学科,在人员配备上更实行了重点倾斜政策。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我院人才队伍形成了合理梯队,培养了一批适应时代要求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奠定了人才持续成长的良好基础。

  3 、齐心协力,共同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关心和努力才能做好。多年来,为了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共同成长,使专业人才队伍和管理人才队伍平衡发展,我院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各部门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实行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制度,激发科研热情,推动“精品战略”的实施;举办各种学术沙龙、论坛、报告会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实行专家休假和所局领导干部学术休假制度,为大家提供修养身心的机会。通过各种措施,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使我院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已逐步形成。到目前为止,获得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荣誉称号 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7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593人,中组部直接掌握和联系专家 66人,中宣部联系的中央文教宣传口专家 33人,中宣部批准的 “四个一批 ”专家 10人,人事部 “百千万人才工程 ”和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 20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47人,荣誉学部委员 95人,院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1人,博士生指导教师 391人,硕士生指导教师 525人。 
  实践证明,党管人才是我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政治保障,制度创新是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于抓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今后,我们将深入探索符合社会科学研究特点的人才培养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多出优秀人才,努力构建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C):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2007)    版权所有(C)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